《詩經》有言“陟彼岵兮,瞻望父兮”,詩人李白月下長抒“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余光中先生的千古“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是一灣淺淺的海峽。上下幾千年,鄉土情結在每一個中華游子的內心深深扎下了根,這是一代代華夏兒女傳承下來的文化基因。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是總書記內心堅守經典古風遺韻時對新時期中國城鎮化建設和鄉村振興描繪的基本藍圖。
在鄉村振興戰略興起的時代視角下,面對當下中國農村文化遺產消失、人口外流、產業現代化發展滯后等現實問題,思考如何喚起離鄉游子的鄉土情結,勾起大家心中兒時味道,對于實現鄉土傳統文化精神回歸,找回鄉村失落的“鄉愁”,具有特殊意義和價值。
復興傳統文化,喚醒童年記憶
有一個很典型的現象,2000年以前中國農村的很多特色傳統文化習俗現在難覓蹤跡,男女老少都在感慨年味都去哪啦,很多年輕人都喜歡旅行過年,不可否認,“鄉愁”正在因為農村文化傳統的消失而漸漸變淡。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僅要革故鼎新,也要倡導傳統回歸,留住歷史記憶,保護鄉村文化個性,讓每個人都能感受到兒時的文化氛圍,回想起童年的記憶,是重塑或者留住“鄉愁”的關鍵一步。一定要加大力度挖掘好、保護好、重現好每個鄉村獨有的風俗、禮儀、飲食、服飾、建筑、戲曲、手工制作等傳統文化形態,實施非遺入戶、文化活動入場、文化產品入展、文化符號上墻、傳統禮儀進家、文化景觀進村、文化大師進課堂等一系列傳統文化回歸計劃,從眼耳鼻舌身意全方位打造中國鄉村傳統文化感知體驗系統,讓在這片土地生長、從這片土地走出去的人都能在鄉共享這份集體記憶,喚起大家對農村土地的文化認同。
塑造創意場景,講述鄉村故事
每個鄉村都有自己的故事,這些故事往往是人們品味故鄉和寄托鄉土情感的載體。從人的內心和情感角度去理解,結合文化與旅游、創意與科技深度融合的現實環境,鄉村振興視角下的文化回歸需要積極探索場域化、情景式的故事表達方式,構建一系列有話說、有內涵的創意化故事體驗場景,不斷塑造鄉村故事的體驗價值和膜拜價值,從而引發大家的情緒共鳴和故鄉情感發酵。例如,以繪畫涂鴉的方式勾勒有畫面感的故事墻、故事屋;結合現代多媒體、虛擬技術,搜集神話故事、民間傳說、鄉俗故事、生活故事、文化故事、人物故事等各類鄉村故事資料,打造數字化鄉村故事資料中心和體驗中心,讓大家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故事;深入研究故事人物及環境,融合現代大地藝術、園林藝術、裝置藝術、建筑藝術、雕塑藝術等,在村內村外塑造一批藝術景觀、田園綜合體、主題旅游景區、特色文化體驗基地等;利用現代影視技術,拍攝一系列寫實的鄉村生活故事紀錄片,追尋鄉村土地的生活記憶;組織當地常住人員,開發一批特色化演出節目,實現在重大節日里本土特色文化節目的常態化演出。
破題產業發展,引領鄉土文創要素回流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要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基本目標,發展文化產業作為來來鄉村經濟升級和農民增收的重要通道,絕對不能單純依賴城市、大企業等外部力量支撐,更應該堅持自身核心地位和發揮自身核心作用,盡快著力培育好當地文創土壤,建立市縣鎮村等多級聯動培育機制,不斷優化文創環境,增強產業發展實力。根據當地特色文創資源存量及實際文創環境情況,出臺審批、稅收、貸款、人才、技術等一批既前瞻又實操的優惠政策,免費提供一定數量規模的創意工作室或特色人才創意基地,設立專門性鄉村文創引導基金,積極搭建文創品牌宣傳推介平臺,構建政策、資金、辦公、品牌孵化等全方位文化創新創業服務體系,努力促進以人才為核心,兼有資金、技術等農村文創要素的回流,以及相關文創項目在當地落地生根,打造全力留住本土創意力量、積極吸引外部創新資源的鄉村文創產業造血系統,形成“人才留在鄉村,創意落在鄉村,藝術嵌在鄉村”的健康、可持續的創新發展局面。
傳統文化的復興,鄉村故事的回響,創意要素的回流,是新時期鄉村文化回歸的基本體現,也是現代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環境下傳統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呼喚回歸的重要體現。沿著濃濃鄉愁的方向出發,帶著泥土氣息的芬芳,追尋著兒時的腳印,滿懷著對傳統文化的敬意,架上現代創意的翅膀,不自覺地去感受與我們自己相關的鄉土故事,這就是新時代鄉村文化回歸的真實魅力。未來的中國鄉村,不僅山水美麗,宜居宜業,還是人們陶冶情操、凈化靈魂、寄托感情、追憶舊人的心靈棲息地。
(本文首發于中國文化報文化財富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