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18日下午,中國傳統文化復興下的社會型企業使命與責任研討會暨《文化硅谷戰略規劃》評審會在北京大學召開。
文化部文化產業司巡視員孫若風,北京大學原副校長、光華管理學院教授張國有,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黨委書記陳剛,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動漫游戲研究中心主任鄧麗麗,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向勇,《光明日報》經濟部副主任兼文化產業版主編張玉玲,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研究員鈕沭聯,東方意象文創機構總裁、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研究員劉結成,文化硅谷集團決策委員會主任韋俊康等相關領導與專家出席了此次會議。
?
研討會由東方意象文創機構總裁、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研究員劉結成主持。第一階段是對《文化硅谷戰略規劃》(包括《文化硅谷企業發展戰略規劃》和《文化硅谷園區發展戰略規劃》兩份報告)進行評審和討論。第二階段是圍繞“中國傳統文化復興下的社會型企業使命與責任”這一議題進行學術研討。
在聽取了對《文化硅谷戰略規劃》的展示匯報之后,在場專家一致認為《企業戰略規劃》對文化硅谷“社會型企業”的發展定位具有開創性,發展使命與愿景體現了具有抱負的企業應具備的責任意識,對文化硅谷業務體系的分析深入,視角多元,戰略建議思路清晰、理念超前、可操作性強,有良好的戰略指導價值;《園區戰略規劃》對園區的總體定位符合文化硅谷企業的經營理念,有一定理論高度,園區價值實現路徑過程明晰,提出的“平臺式產業鏈”運營模式具有較好的實踐意義。
會議的第二階段,圍繞“中國傳統文化復興下的社會型企業使命與責任”這一議題進行了學術交流,內容涉及中國傳統文化復興、社會型企業與其責任使命等多個熱點領域。
陳剛:面對文化產業跨界趨勢,社會型企業觸角可以往哪些方面伸
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黨委書記陳剛教授在發言中提到,從目前這樣一個影響人類產生最大的技術變革的互聯網時代來看,文化產業將來會更有活力,甚至可能是為數不多的空間最大的產業。跨界可能是一個趨勢,在這樣一個過程中,假設文化產業跨界,那么我們怎么樣守住我們的社會型企業,我們的觸角可以往哪些方面伸。文化產業跟物質產品、實體的產品需要結合,包括將來有沒有可能文化產業跟物質產品器物性相結合。在我們將來的發展中,都需要更多的考慮,不是只是就文化,和我們現在對文化產業的理解來做這件事情。
向勇:文化轉型的根本目的是在關注產品功能價值基礎上,關注文化價值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向勇在隨后的發言中說,我們要從一個富有責任的經濟強國,到真正在世界能夠擁有話語權的一個文化強國,所以需要從經濟強國往文化強國轉型。剛才陳剛老師也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三個模式,第一個就是要用文化來轉型。從一個角度來說,所有的企業可能都要文化產業化,尤其是那些要追求基業常青,要追求高品質的企業。因為文化轉型的根本目的是我們在關注產品的功能價值基礎上,去關注他的文化價值。第二個轉型就是剛才提到的互聯網思維,它有很多的可圈可點的,但是最主要我個人覺得它有兩個特點,一個就是生態化的經營模式,它創造一個企業生態或者產業生態,第二個當然就是以用戶的體驗,以用戶的效用為最大的著眼點。第三個轉型就是產業融合,就是我們所發展第六產業。
孫若風:文化企業發揮復興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作用要處理好三個關系
文化部文化產業司巡視員孫若風認為,文化企業如何發揮復興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作用,現在這情況下,要處理好幾個關系:一個是繼承和創新的關系。我們應該讓每個人在大腦中間應該有更多的中國傳統文化,但是不可能說把長袍馬褂穿起來,那么應該是要探索,特別是要處理好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包括與時尚文化、流行文化的關系。我們在推動文化創意和設計產業相關產業蓬勃發展,我們注意到,能夠把傳統文化的元素與時尚的生活完美結合在一起的大多成功了,屢試不爽,那么這個是我們應該去探索的一個經驗;第二個就是市場與責任的關系。鑒于過去的經驗教訓,我們不可能一天到晚把有些口號掛在口頭上,美國大片傳播他很多思想觀念,就是通過在娛樂中把它傳播,這個中國古人已經認識到了,寓教于樂,這種發揮作用應該是如同花開無聲,娛樂無痕;最后就是如何處理好政府和企業的關系。政府在引導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一方面要注意市場形成一個各種企業公平競爭的環境,大家一視同仁。在這樣一個情況下,從國家的需要出發,從國家的利益出發,從文化傳統的需要出發,對有些方面有所導向,有所傾斜,可能這是我們要認真思考,積極探索的。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動漫游戲研究中心主任鄧麗麗認為,社會和企業、社會責任和社會型企業有很多的解釋和很多不同的概念。這個企業誠信,好好的為國家創收,帶動就業,正常納稅,最基本的企業社會責任就實現了。第二步才是我們要怎么用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企業管理制度進行有機融合的一個概念,把一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和傳統文化這樣一個理念有機的結合,不但讓企業能有一個很好的文化底蘊,同時還能去很好的生產、發展
張玉玲:如何評估社會型企業的價值和特點是值得研究的問題
《光明日報》經濟部副主任兼文化產業版主編張玉玲提到,確實是需要從精神層面,讓我們當代中國人能找到我們自己的根,能找到我們自己的精神家園,,讓我們和西方在一塊在精神上能夠更自信。當時我看到習近平提倡傳統文化的時候,我就在想,我有一種思考角度和習總書記的思考角度差不多,都是看到當代中國人這種文化缺失,或者文化的一種迷盲,然后去談這種傳統文化。然后我就覺得從社會型企業,因為它具有微利性、長期性和基礎性,那么怎么評估這個文化企業的社會價值,怎么評估這個文化企業的這種特點。社會型企業的提出也是一個價值貢獻點,也個概念的提出也是一個最大的知識產權。
張國有:做企業要面向未來、面向年輕人
北京大學原副校長、光華管理學院教授張國有在發言中說,對于園區的規劃里面,應該既有園區規劃也有企業規劃。企業怎么發展,園區怎么發展實際這兩者之間的關系一個是本一個是末。所以這里面關鍵是把企業建設好,把企業的理念變成園區,變成其他的產業,這個是非常根本的。而且園區能不能脫穎而出,引起政府的重視,就一定要做成,而且要做好。張國有教授舉出了星云大師在臺灣做佛光山的例子,提到星云大師所做的佛教叫人間佛教,認為星云大師這個提法非常適用于現代,適用于年輕人,很能為現代的人所接受。我們在做企業的時候也是一樣,要面向未來,面向年輕人。還有就是中國文化的國際化。
韋俊康:將文化力量如何轉化成社會生產力是文化硅谷一直考慮的因素
文化硅谷集團決策委員會主任韋俊康最后對學術界給予的大力關注、項目組付出的巨大努力表示了感謝,并在總結中提到,社會型企業,我們認為最大的要素就是做社會價值,當社會價值做的越大,它的經濟價值隨之而來。基于這一點,文化硅谷將信,就是誠信做了一個體系,而文化硅谷四個字,內涵清楚,它是和我們的時代相符合的,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是和我們的文化理念截然一體的,始終如一的就是將文化和科技永遠的綁定在一起。大家都知道,社會型企業還有一個特殊屬性,應該說是輸血型。政府給地,政府給資金,政府給政策,政府給稅收,才能成為微利或者是贏回平衡線,向下運營,所以現在主要做的是價值,而現在我們做的不僅是輸血,還有造血的功能。政府沒有給其他政策的時候,要靠企業自己自身造血。總得來說,將文化力量如何轉化成社會生產力是文化硅谷一直考慮的因素。
?